中国暂停进口美国原木及大豆,市场影响几何?

2025年3月4日,中国海关总署发布公告,决定暂停进口美国原木及暂停美国3家企业的大豆输华资质。这一决定是基于近期在进口的美国原木中检出小蠹、天牛等检疫性林木害虫,以及在进口的美国大豆中检出麦角和种衣剂大豆。为防止有害生物传入,保护我国农林业生产和生态安全,以及保护中国消费者健康,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海关总署决定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暂停美国原木进口和3家涉事企业大豆输华资质。

市场影响分析

1.原木市场影响

供应缺口: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原木进口国之一,2024年针叶原木进口量为2612万吨,占全年原木进口量3609万吨的72.4%。美国原木进口量为127万立方米,占比约5%。虽然美国原木占比不大,但此次暂停进口仍可能造成短期供应缺口,尤其是在3-4月原木需求旺季。

价格上涨:预计国内原木现货价格将因此上涨,特别是新西兰辐射松进口成本可能抬升,进而带动国内原木现货价格上涨。

替代来源:为了填补供应缺口,中国可能需要从其他国家加速进口,如新西兰、加拿大、德国等。这可能导致替代来源国原木价格上涨,特别是新西兰辐射松的进口成本增加。

2.大豆市场影响

供应调整:美国是全球主要的大豆出口国之一,中国暂停3家美国企业的大豆输华资质,可能对国内大豆供应产生一定影响。国内大豆市场可能需要从其他国家寻找替代来源,如巴西、阿根廷等。

价格上涨:短期内,国内大豆价格可能因供应减少而上涨,增加国内养殖业和食品加工企业的成本压力。

全球市场:美国大豆市场价格可能大幅下跌,尤其是依赖对华出口的美国中西部州(如爱荷华、伊利诺伊)的豆农可能面临订单流失和库存积压问题。

中国暂停进口美国原木及暂停美国3家企业大豆输华资质的决定,对国内外市场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短期内,国内原木和大豆市场可能出现供应缺口,价格上涨,相关行业需调整生产计划以应对成本压力。长期来看,这一事件可能促使全球原木和大豆市场格局的调整,其他国家的出口策略和市场定位将发生变化。对于中国而言,保护农林业生产和消费者健康是首要任务,但如何在保障安全的同时,优化供应链,降低行业成本,也是未来需要关注的重点。

解读:中药材行业现状,进出口数据披露及未来趋势

一、行业现状

随着全球对中医药的认知和需求日益增长,中药材行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逐渐扩大。我国作为中药材大国,其产业规模和国际市场份额均呈现稳步上升势。

根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的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中药外贸总额达到85.7亿美元,同比增长10.7%。其中,出口额为56.9亿美元,同比增长13.8%;进口额为28.8亿美元,同比增长5.1%。这一数据进一步证明了我国中药材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和影响力。

2022年,我国进口药材的前十大货源国(以进口金额计)为印度尼西亚、缅甸、加拿大、新西兰、韩国、印度、泰国、越南、俄罗斯、美国,占我国中药材进口总量的85%,进口总金额的87%。

进口中药材前十的品种(以进口金额计)为西洋参、鹿茸、人参、姜黄、番红花、甘草、丁香、血竭、乳香、没药,前十品种进口额占我国药材进口总额的36%。

二、进出口数据披露

进口情况

前三季度,我国进口药材34.30万吨,同比增长3.22%,进口金额7.87亿美元,同比增长8.33%。

前三季度,我国中药材进口额TOP10货源地进口额占我国中药材进口总额的88%。进口额TOP10品种以药食两用类为主,占我国中药材进口总额的68%,分别是枯茗子、龙眼、西洋参、豆蔻、鹿茸、肉豆蔻、胡椒、高丽参、海螵蛸及贝类、西红花。

出口情况

我国中药材出口额在过去几年持续增长

前三季度,我国出口中药材20.80万吨,同比增长3.44%,实现出口金额1.79亿美元,同比增长3.86%;

前三季度,我国中药材出口的前十大市场为日本、越南、中国香港、韩国、中国台湾、印度、马来西亚美国、阿联酋和孟加拉国。对TOP10市场出口额占中药材出口总额的79.71%。

前三季度,中药材出口额TOP10品种为肉桂、枯茗子、枸杞、八角、人参(含野山参)、冬中夏草、莲当归、黄英、地黄。

三、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对中药材的需求持续增长,预计我国中药材行业将继续保持稳步发展态势。以下几个方面可能成为未来中药材行业的发展趋势:

质量标准提升:为满足国际市场对中药材品质的要求,我国将进一步加大对中药材质量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力度,提升中药材的品质和安全性。

产业链优化:未来我国中药材行业将进一步优化产业链结构,加强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的整合与协同,提高整个行业的效率和竞争力。

国际化发展:随着“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实施,我国中药材行业将进一步加强与沿线国家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中药材产业的国际化发展。

技术创新驱动: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传统中药材进行研发和创新,提高其疗效和安全性,是中药材行业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

品牌建设强化:加强品牌建设,提升我国中药材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是实现中药材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探索新型贸易模式:首例易货贸易清关案例解析

突破传统,首例易货贸易清关的里程碑意义

在全球贸易格局深度调整的背景下,易货贸易这一古老而创新的模式正焕发新生。近日,我司成功完成全省首单易货贸易清关案例,标志着企业在非货币结算贸易领域的服务能力迈上新台阶。

不同于传统贸易,易货贸易以“以货换货”为核心,无需依赖现汇结算,尤其适用于外汇短缺或汇率波动较大的市场。此次案例中,客户通过出口货物直接置换进口资源,不仅规避了汇率风险,还显著降低了交易成本,为后续同类业务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核心清关要点:易货贸易落地的关键步骤

01文件准备与合规性验证

基础文件:包括合同、发票、装箱单、提单等,需明确标注“易货贸易”属性,并附双方货物等价证明文件。

特殊要求:需提供原进口报关单(若涉及退运或置换)及质量检验报告(如货物存在退换需求),确保符合海关对易货贸易的监管要求。

02申报与编码选择

海关监管方式:需采用“0130易货贸易”代码申报,货物价差部分则需申报“121990货物贸易”项下,交易附言注明“易货贸易价差收入”。

HS编码准确性:货物品名、数量、价值需与合同严格一致,避免因编码错误导致关税争议或清关延误。

03多部门协作与风险防控

跨机构沟通:海关、税务、外汇管理局的协同审核是核心环节。例如,外汇管理部门需确认无需现汇结算的合规性,税务部门则需核查增值税抵扣的可行性。

风险预案:提前制定货物查验、文件补正等应对方案,避免因资料不全或货物不符引发滞留。

政策趋势与展望:易货贸易的未来发展方向

政策支持力度持续加强

近年来,国家在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政策中明确鼓励易货贸易,例如湖南、福建等地已通过首单试点探索标准化流程,并推动建立数字化易货平台,支持“一对多””多对多”的灵活模式。未来,更多地区有望出台配套政策,进一步简化申报程序并扩大适用范围。

技术创新驱动效率提升

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可助力易货贸易实现透明化、可追溯的跨境交易。例如,通过智能合约自动匹配供需,数字化平台整合物流与清关信息,降低人工操作误差。

市场潜力与行业拓展

新兴市场机遇:非洲、东南亚等外汇管制较严的地区对易货贸易需求旺盛,可成为企业拓展“一带一路”市场的新突破口。

品类多元化:从传统建材、农产品向机械设备、新能源产品延伸,推动高附加值货物参与易货。

此次案例的成功,不仅验证了易货贸易模式的可行性,更凸显了清关服务在复杂贸易场景中的核心价值。未来,我司将持续关注政策动态与技术革新,为企业提供更高效、合规的跨境贸易解决方案,助力客户在全球市场中抢占先机。

退运不是终点,而是风险管理的起点一博隽退运/返修一站式进口报关

最近,一位做跨境电商的老板跟我吐槽:

“一批货在国外销售时,因不符合当地市场标准被退回,想着退运回国内返工后还能卖,结果一算账,退运费比直接销毁还贵!早知道就不折腾了……”

你是不是也有类似的困惑?

为什么退运听起来是“止损”,最后却成了“割肉”?

时间成本:超期堆存比你想象的可怕

“免费退运期”≠“免费堆存期”!

很多企业以为,海关允许的“免费退运期”内,货物可以一直堆在码头。

但真相是:

码头堆存费“是按天计算的,超期后费用可能高达每天几千甚至上万!

避坑建议:
提前与专业退运清关代理合作,精准预判码头免堆存期规则,避免超期。
预申报+物流规划:在货物到港前完成申报,缩短码头滞留时间。

包装和标签:退运失败的头号隐形杀手

“原包装退回”是伪命题!

很多企业以为,只要原包装退回就能顺利清关。

但真相是:

海关对退运包装的“二次查验标准”比出口更严!

避坑建议:
退运前务必检查包装和标签,确保符合海关要求。
如果包装破损,建议重新包装并备案,避免二次查验失败。

申报不符:罚金和补税的双重暴击

“申报不符”是退运成本的最大黑洞!

很多企业退运时,忽略了申报细节,结果被海关罚得措手不及。

但真相是:

申报不符不仅会面临高额罚金,还可能被要求补税!

避坑建议:
退运前务必核对申报信息,确保与实际货物一致。
如果发现申报错误,可以主动向海关披露,争取减免罚金。